第230章 外宾来访(1 / 2)

方唯来到了一队,将一队的420亩水田全部纳入了【种植区域】之内。从这一季开始,一队将全面培育【农优58】稻种,如果没有属性的加成,是不可能成功的。

旱田坡地也一并纳入了种植区,这一季整个大队都是种植生。

二队的生亩产达到了750斤,其他生产队的生亩产,也基本上都达到了650斤到700斤,总体差距不大。

这其中,二队提供的高产种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即便是一队今年的经济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也不会引发什么问题。

方唯这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套路,一点点改变人们的认知。只要反差不是很大,就没有人会关心这里面的秘密。

“三哥,我们把育种材料送来了。”

方唯在田地里走了一圈,王松林站在远处冲着他喊了一句。

瑶寨送来了培育【农优58】稻种所需的材料,可以为他们至少节省一季的时间。不过,往后他们就得自己培育或者外购各种材料,人家也不能总义务帮忙是吧?

“松林,辛苦了。”

方唯拍拍手,迎上前去。

然后两人走向了仓库那边,张楚带着社员正在卸货。

“都是自家人,有啥辛苦不辛苦的?等这边忙完,我去你屋里看看阿公,方便吗?”

“有啥不方便的?孩子都满月了,中午把阿哥们都喊上,去我那里喝几杯。”

“这次就算了,等小洁过百天的时候我们一定过来讨杯酒喝。”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很快到了地方。

“支书,这次多亏王队长他们帮忙,中午你们别走,我陪你们喝两杯。”

张楚看到他们,一开口也是“满嘴酒味”。

方唯和王松林都笑着摇了摇头,春播在即,两个人都没时间在这边耗着。

等育种材料全部卸了下来,方唯和王松林便跟车去了二队。

王松林进屋喝了一碗茶,陪阿公说了一会话,便起身告辞。寨里还有很多事情在等着他,年后队里又买了两台拖拉机,账上空空,他现在满脑门都是赚钱二字。

方唯没有留他,把对方一行人送到了村口,便转身回家吃饭。

现在从队里到瑶寨方便多了,乘坐拖拉机的话,也就一个小时多点的路程。

骑自行车的话,上山比较慢,沿着盘山路骑行非常考验体力。下山就轻松多了,但必须控制好速度,要不然会出危险。

上山两个来小时,下山不到两小时,也很快。

“松林阿哥他们走了?真是的,大老远来一趟饭都没吃一口。”

方唯回到家,看见盘莲抱着闺女在院子里转悠。

盘莲是想留王松林等人在家吃饭的,奈何对方着急回寨里去,她也拦不住。

“没事,等小宝宝过百天的时候,咱们去寨里摆酒,到时候再跟阿哥阿姐们好好喝几杯。”

方唯不在意这些小事,随即走过去逗了一会女儿,就听到王竹韵喊吃饭。

一家人在桌边坐下,吃到一半,就听到院子外有人在喊:“方支书在家吗?”

“在呢,进来吧。”

方唯放下筷子,起身走了出去。

“支书,我们来给你送老母鸡,放哪儿?”

来人是副业队的人,受方云英的指派来给方唯送鸡。

这是队里的规定,家里有产妇,队里可以供应老母鸡,每个月最多五只。

“谢谢你们,放院子里就行,回头我自己收拾。”

方唯笑着和对方道了声谢,对方把五只鸡放下便告辞离开。

他随后把鸡关在院子的角落里,等回头陆续杀了炖鸡汤,给婆娘补补。

这段时间家里的伙食开销很大,有些东西还得方唯去外面行办法,欠了不少人情。

下午。

方唯刚到队部,就接到了通知,三后天后外宾到下塘大队参观访问,要求队里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

这年月的外宾可是希罕物,但通知上也没说是哪个国家的人,更没说为啥会到下塘大队来。

“虎子,派个人去把楚琳琳叫过来,我们商量一下接待的事情。”

纳闷归纳闷,方唯不敢怠慢,随即开始安排接待工作。

楚琳琳在接待工作上很有经验,但接地外宾还是头一次,不过她也不打怵。

反而是郑虎很紧张,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三哥,要不还是你出面,我怕出差错影响了国家形象。”

“瞧你那点出息,外宾还不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有啥好紧张的?你只管放心,我肯定要全程陪同的,你跟在我后面就行。”

方唯上辈子见多了外国人,也就那么回事。

不过队里除了关崇阳几乎没见活生生的老外,这个需要提前给社员们说一下,一个是不要围观,另一个是不要乱讲话。

随后,大队开了会,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

接待主体定在了二队,毕竟二队的基础设施要好一些,村里经过这几年发展看着既干净又漂亮。

另外,上级还下发了接待外宾时的纪律要求,方唯和大家都一一讲了清楚。

到了日子。

武耀阳、郑先发陪着小日子的一个农业代表团抵达了下塘大队。

前些年我国和小日子就有一些非官方的交流,比如像最早的【农垦58】系列,原始稻种就是从小日子引进的。

后来经过浙地农业部门的改良,才成就了日后赫赫有名的【农垦58】稻种。

【农垦58】后来在国内遍地开,有许多变种,方唯搞出来的【农垦58】某型稻种就是其中的变种之一。

实事求是的讲,从小日子引进的这款粳稻稻种,还是为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代表团一行11人,为首是一个中年男人,戴一副黑色的眼镜,翻译让方唯等人称呼对方为“渡边先生”。

此时,全大队的耕地已经翻了,正准备播种。

方唯和县领导、公社领导陪着代表团参观了小学、托儿所、农机队、食堂、养猪场等设施,最后才来到了二队的水田。

渡边先生除了问了几个问题之外,全程的话都不多,也没什么笑模样。

代表团中有几个成员,对于二队的设施不屑一顾,虽然没说什么,但不加掩饰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我看这片田地都翻好了,那么接下来准备种植什么品种的水稻呢?”

渡边站在田埂边,继续提问。

“这一季我们会培育【南光二号】杂交水稻稻种,我们整个大队不直接生产粮食,而是专门培育稻种。其中,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我们的独门绝技。”

方唯笑着回答了渡边的问题,翻译随后说了一大通,渡边点了点头。

“那么,这种稻种的平均产量能有多少?口感怎么样?”

“平均亩产大概在1000斤左右,口感很不错。渡边先生要是有兴趣,等中午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品尝一下。”

方唯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夸大也没有故意隐瞒。

翻译把他的话说给了代表团听,有一些人就不淡定了。

“华人就是不老实,我记得他们前些年在粮食产量上就乱放卫星,这个数据并不可靠。要知道他们的水稻产量很低的,怎么可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产量就翻了好几倍?”

“我也不相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他们使用本国语言交谈,除了翻译,其他人也听不懂。

翻译自然不会把这些话翻译给方唯等人听,但是谁都没有料到,其实方唯是可以听懂一些的。

他在前世也懂几门外语,说不上有多精通,但日常交流还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国内的很多农产品都出口国外,方唯没少和各国的客户打交道。

不过,方唯没有和这些小日子争辩,因为争辩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