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讲无妨。”
“臣料袁崇焕杀毛文龙,东江必乱,倒是为我去了后顾之忧,真可以一意前指了。不过,皇上以为能过宁、锦、山海关么?”
“所以请先生来商量。今年以来,我朝亦遭灾荒,现在市面上一斗谷子已值银八两了,盗牛马甚至杀人之事是越来越多。因无军食,已经有人携枪械投奔南朝了。朕想,只有伐明能固军心,纾我目前之困。不求深入多远,能夺得大量粮食牲畜就行。”
“皇上想得不错。不过有袁崇焕在,关内外实是不易得手。但辽东难攻,皇上没想过辽西么?”
皇太极瞪大了眼:“辽西?”
“蒙古灾情更重,已经有人相食了。蒙古诸部归顺我朝不久,既不能为其解饥困,又不能杀伐立威,恐不长久。走辽西,一可避开山海关,二可震慑蒙古诸部,去其异志。”
皇太极陷入沉思,半天才道:“如若袁崇焕从东路抄我盛京,如何是好?”
范文程显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臣料绝无此可能。”
“为什么?”
“袁崇焕只能奉诏勤王,或回援京师,或从西路堵截我军。在崇祯眼里,袁崇焕是唯一的指靠。袁崇焕一日不到,崇祯一日不宁,他第一个召回的就是袁崇焕!”
“嗯,那么如何走?”
“经蒙古喀尔沁部,破喜峰口、龙井关,分路进捣洪山、大安二口,直入马兰峪、遵化。遵化一下,京师便摇动了。”
皇太极想了想,道:“此去路途遥远,费时费力,可有把握?那边将是谁,守御如何,都清楚吗?”
“蓟辽总理刘策驻保定,顺天巡抚王元雅驻遵化,总兵朱国彦驻三屯营,俱是庸才,兵马瘦弱,钱粮不敷,边堡空虚,戈甲朽坏。陛下此路进兵,战必胜,攻必取,直下京师!”
皇太极点点头,范文程诸事都想在前头,且做了准备,真是难得的人才,想了想又摇摇头道:“不过,此路生疏,必得有向导才行呵。”
范文程露出踌躇满志的笑:“臣有一举两得之策。”
“快讲。”
“向导可借助蒙古喀尔沁部,既充向导,又可出兵。”
皇太极一拍大腿:“好!明日召开八旗会议,举兵伐明!”
[1]皇室内府的库金,即皇帝的私房钱。
[2]专阃(zhuānkǔn):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
[3]弹章(dànzhāng):弹劾官吏的奏章。
第三章皇太极直捣京师,驿卒李自成造反
神兵天将
诸王公大臣奉诏来到大政殿,见都到齐了,代善请出皇太极。
三大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兄长之尊与皇太极并坐,受众人参拜礼,皇太极令坐,复开言道:“自太祖[1]起兵,连年征战,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与明讲说。明廷若是肯和,咱们采参开矿,与他们交易,换来布匹,大家共享太平,岂不极好?
“但天启、崇祯二帝藐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我土地,怎敢轻与他人?其他如去帝号,废国宝,朕都一一遵依,并自易汗名,请明帝赐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你们说,该怎么办?”
“陛下怎么对那朱家小儿这般卑躬?”阿敏先嚷嚷起来,“朱家天下除了一个袁崇焕还好使唤,便再无人好使了。我等众兄弟都是人中豪杰,难不成终斗不过袁蛮子?他能一胜再胜,还能三胜四胜?”
皇太极皱皱眉,转向众人道:“你们说呢?”
半天没人吱声。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性情狂傲,对皇太极嗣汗位十分不满,常背后指摘,出言不逊,甚至公然抗命,因此谁也不敢公开表态附和他。皇太极心里清楚,遂道:“朕也这般想。”
皇太极首肯了,大殿里立时活跃起来,豪格噌地蹿起:“早该一战了!宁、锦两次大败,至太祖宾天,至今已两年,无所作为。此仇不报,如何是爱新觉罗子孙!”
“是,”莽古尔泰扬起下巴,“难怪崇祯小儿拿大,这两年我们只是在建宫造殿了,父仇不报,反与那仇人议和,眉来眼去的,自己就小看了自己,养这八旗何用?”
“战是不战?”皇太极再问。
“战!”众人全都站了起来,攘臂挥拳,声震屋瓦。
“好!既然所议一致,说说,怎么打?”皇太极三问。
代善站起道:“围城打援。袁崇焕虽是仇人,但不好对付,尤善守御。宁、锦城防坚固,又有西洋火炮,强攻难取,而且损失太大。依我之见,兵分两路,一路围锦州,围而不打,断其粮草,一路女儿河至塔山设伏。野战本我所长,袁崇焕不是对手,他必难解锦州之围。待锦州城粮断援绝,自然轻易攻破,再依此法打宁远,一年之内,拿下山海关,那北京城就在眼前了,哈哈!”
皇太极生怕有人赞同,忙道:“大兄小看袁崇焕了!袁崇焕不但修城筑垒,厉兵造炮,而且垦田屯粮,你知道那宁、锦城里有多少粮食?一年打到山海关?怕是锦州城也迈不过!而我军辎重粮秣却要长途搬运,劳师糜饷,迁延日久,如何挺得过?”
代善睁大眼睛道:“陛下是说要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