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4(2 / 2)

方寸 水蓝微 1635 字 2个月前

定王看上去不过半百,跟他儿子苏修明比起来,更威严一些,似乎是惯做了王爷,隐隐然带着一股迫人之势。就长相而论,苏修明更像他父亲,只是年轻一些罢了。

在大殿外候朝的时候,定王似乎越过被众多人环绕着的包围圈打量过董飞峻一眼,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眼,董飞峻却觉得心里格登一下,有一种被审视了的感觉。

朝上争议最多的,依然是此次变革的方案,户政司的一方以节省开支共渡难关为名,监察司的一方以目前吏制本来就不够,并且此中情况复杂,很容易造成整体动荡,朝廷不宜在此本就动荡的时节作这样的举动为由,兵工司的一方以目前南迟已经占领大半个成国,很容易越界攻击临水边界,因此不宜在此时减兵为据,纷纷拉起自己的大旗,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

最初临水国政局,本来就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家各行其是互相制衡,倒也并不相扰。只不过在这样的平衡中,董、苏两派要稍微显得势大,而奉氏一派要稍微显得势弱一点。现下这个局面,倒像是奉氏意欲削减其他两派的权,而朝廷也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站在了奉氏一边。

其实作为权臣,走到董、苏两派的地步,已经算是十分尊荣显贵,只要不是存心作反,一般都对自己的权势觉得满足了,也希望保持着某种平衡。但不想再往上走一回事,旁人要夺又是另一回事,倒也不能说他们就完全不管不顾百姓,只是一下子被要求退让得太多,再加上分明又透露着一股反对派的气息,因此对着这明显是削权的变革方案,是不可能接受的。

基本上这样的变革,是关系到全国的大事,也不是这么一时半刻就讨论得出结果。据说这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三边也都各自提出过一些方案,只不过各自的方案都不能为对方所接受,以至于到现在也都还没有结果。

董飞峻虽然站在堂上,但多数时候有些走神。

如果说苏修明失踪一事是定王的意思,那么他很难自己脱困。他手里掌握的力量,归根到底还是定王的力量,这些人不一定会为了他违逆定王。更何况定王在这个时候让二儿子苏致月接手这一切,谁知道他有没有顺便警告苏修明的意思?

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找到人吧?董飞峻想。可是,谁可以去找呢?京城里自己可以遣动的人,也全都是父亲手底下的。当然,父亲怎么可能让自己遣人出去寻找苏修明呢?

董飞峻自幼而长,这才算是第一次隐约明白为什么政场上所见诸人如此热衷的想要抓到更多的权。也许都是因为权力的大小可以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程度的相关。试想如果自己拥有与定王抗衡之力,又可以调动各路暗线去查探苏修明的消息,那就根本不会出现象现在只是站在这里什么也不能做的现象。

朝堂之上争论依然不断,直到退朝的时候也没争论如什么东西来。于是国君只得召集重臣贵戚入内书房继续讨论此事,而让其他官员各自归职。平王、定王、丞相及三司司正等入了内书房议事。

散朝后董飞峻只得自行回到监察司。

目前最重要的应当是找人。但是,谁可以帮忙找呢?他将在京里认识的人通通从脑子里过了一遍。自己认识的人中,除了因父亲的关系认得的之外,还有从青军里提拔起来后来又调入京中的一些将校,这些人都跟了自己很多年,也许其中有些人会不畏惧父亲的态度而帮自己的忙?

无论如何,董飞峻都觉得要试一试这条路。

既然有了努力方向,那就马上行动。董飞峻立时去拜访了一些此时在京的旧时部下,托他们打探一下此事。当然,两人的关系是无论如何不能提及,因此也就没有说出事由,只是模模糊糊的说有事情需要寻找一下这个人。旧部下们的态度都很热情,表示包在自己身上。

本来在京里的人当中,与丁元敏的关系算是最铁,不过他父亲莆山郡王刚刚过世,他还在守孝期,再加上齐肖的事后,两人根本没说过话,因此董飞峻也没有去打扰他。只想着此间事了之后,应该找时间去修补一下两人的关系。

董飞峻虽然知道要从定王手底下打听他刻意隐藏的消息会很难,但是仍然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跟托过的人打听。然而又过了几日,还是没有听到传回来的任何一点消息。

定王府换了二公子出来主事,也没感觉出来有什么不一样,苏派的官员还是井然有序的做自己的事,整个京城一点儿也没有因为苏修明的失踪有任何议论,董飞峻就连想打听一点什么小道消息都没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