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节(2 / 2)

吴铄愣了下:“捉贼之事,应该交给京兆府罢?”

萧暥断然道:“陈英,你说。”

陈英道:“封锁四门,在街道枢纽处设障盘查,并调集十天内进出大梁城人员之档案。”

萧暥目光冷冷掠去,“若再如兰台之变,北狄来犯,该当如何?”

吴铄倒吸了口冷气,不敢跟他对视,支吾道:“据城固守。”

萧暥无语偏首。

陈英立即道,“灞陵大营驻守京郊,就是为了拱卫京城,若把军队调入城内,成了瓮中捉鳖,自缚手脚。将军当趁蛮人攻城之际,从后面包抄,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

杨太宰赶紧道:“吴将军刚刚赴任,还需要熟悉。”

萧暥冷笑,紧接着又问了他几名新任将领,都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这些人大多都官宦子弟,如柳行就是柳尚书的侄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打过仗,都是纸上谈兵。资历太浅。

加上萧暥积威之下,气势所慑,他们都不敢跟他有目光接触。

萧暥看向武帝,毫不客气道:“大梁防务岂能当儿戏?”

杨太宰抖着嗓子道,“萧将军,你这话从何说起,哪有人是生来会打仗的?”

他仗着大梁兵权收回,本来想硬气一次。

萧暥冷然侧目,目光如刀。

杨太宰不禁打了个寒噤,又退了回去。眼神飘闪地趋向柳尚书。

柳尚书不冷不热道:“萧将军,难道陛下就不能任免几个官员了吗?”

他话音未落,就听武帝道:“此事是朕思虑欠妥。”

众人怔了怔。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打算。

武帝恳切道:“吴铄资历不足,朕意,让他去西京的曲阳营任职,军中历练。再者,西京乃大梁之门户,防务不能疏失,当然,萧将军若有更好的人选,也可以向朕推荐,朕求贤若渴。”

萧暥微微一诧,忽然发现这次回来,皇帝和半年前相比,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番话,不偏不倚,不仅‘知错就改’地把灞陵大营和北军的指挥权退回,又委婉提出让大臣们推荐的吴铄柳行等新人将领去西京带兵历练,两头都能兼顾。

萧暥隐约感觉到,皇帝努力在他和朝臣们的矛盾之中斡旋调和。青年帝王已开始懂得为君之道了。

此时萧暥手中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去西京赴任,多年征战,袍泽故人都越来越少了。

皇帝见他答应,便道,“吴铄等人缺少带兵经验,朕想请将军派人协助曲阳营的训练。”

皇帝这话说得非常恳切。而西京是大梁门户,对于巩固大梁防务有利无害。

次日,萧暥便让瞿钢率一万锐士,随吴铄等一起前往西京。协同驻守的同时,帮助训练新军。

此后萧暥一直在府中养病。每天与药罐子打交道。

皇帝派绣衣使来探望过他好多次,都被云越以去营地巡视,京郊打猎,或者干脆一句军务繁忙给顶了回去。

萧暥吩咐过,绝不能让人知道他的病势。

九月,广原岭匪患又起。萧暥早已无力再战。于是令瞿钢带兵出征。

皇帝则顺水推舟提出让吴铄为平叛的副将。正好沙场历练。战后吴铄升任骁骑将军,瞿钢则留在襄州训练当地的军队。皇帝开始培养新锐的将领的意图逐渐明显。

转眼又是半年,天气入冬,萧暥的病情渐沉,药用得越来越重,效果却越来越微。

好在九州平安无事,广原岭的山匪也算老实。朝中竟然也出奇地平静。

唯有一条消息让萧暥心中隐隐不安。

乌赫死了,北狄又出了一个彪悍的统治者,才十九岁的赫连因,年少骁勇,半年里兼并了五个部落,手下精锐骑兵十万骑。

但是他已经无力再战了。

这些游牧部落居无定所,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中寻找他们的主力决战,都非常困难,而且打下北狄人的地盘是没有用处的,这些都是不可守之地,茫茫草原,无法耕种,不能驻军,等到大军撤退了,他们就又卷土重来。

所以历来中原王朝对待这些草原部落,只能是严防死守。

次年,皇帝提出了将西京铸造为一座军镇的想法,如此北狄入侵,西京则可以和大梁互为呼应。

萧暥觉得可行。调丙南等将领率数万锐士协助守护西京,训练军队,

很快到了年尾,又是一年的新春。

武帝在重置西京防务的时候,也重新了景阳宫。并减免税负来吸引百姓商贾重返西京。

既然要将西京建造成大梁的门户要塞,光有军队是不行的,要有居民住户,商户,以扩充后备。

在一年多的经营下来,西京城已重现当年的繁华。

城中人口数十万,商贾如流,财货充沛军力雄厚。

武帝更是打算在新年之际,前往西京巡视,朝中的大臣也一同随行。

萧暥照例回答皇帝:臣不喜热闹,不去了。

正月,圣驾及众朝臣前往西京。大梁城骤然冷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