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节(1 / 2)

好在他之前仔细听了谢映之的诗,此时提笔回想一下,估摸着这个时代的诗词格式和汉魏时代的辞风比较接近,有乐府诗,也有五言七言格律诗。

他撩起衣袖,用笔尖舔了舔墨,脑子转得飞快,先把宋词元曲一大溜地全部排除掉。

然后又仔细回想汉魏晋的诗词他能背出哪些,凑得起十五首吗?

不但如此,就算能背出来,下笔时还要把其中涉及到典故的句子剔除,把含有这个时代不存在的地名或人名都要剔除,或者替换。

他一边写一边寻思,一边在线创作修改,简直是搜肠刮肚殚精竭虑挤牙膏。

而且古人写诗倒还可以是夜深人静,案前孤灯,深思熟虑时。

他倒好,被那么多人围观着,略一顿笔,稍一蹙眉,一个细微的神情,都会引起周围的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尤其那个卫宛,两道目光犀利如电,神情严肃,整个八风不动的监考官既视感。

高考写作文都不带这样操作的啊!

还好萧暥以前大学里选修过古典文学,对部分古诗词也有所偏好,他强制自己冷静下来,一边缜密思量,一边笔走龙蛇。

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周围嘈杂的声音忽然低弱了下来,接着他隐约闻到一缕清雅玄淡的孤香,身边围着的水泄不通的人群似乎也有微微松动,纷纷退后了点。

不知什么时候,谢映之已经站在他案前,一抹细雨春寒的淡青色映入眼底,风中有冷淡幽濡的香气,闻起来让人心畅神怡。

见他到来,周围那□□头接耳的士子们都默默闭了嘴。

萧暥觉得耳边总算可以清净些了。

……终于可以透一口气了。

他心思飞转,一边默写,一边修改,外加即兴创作。

当他写到曹植的《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座中忽然有人击节而叹:这才是慷慨壮士之辞!

那人身高八尺有余,须髯如戟,铮铮然如孤松奇石,先前萧暥没有注意到他,完全是因为此人一直在假山下梅花从里睡觉。

闻言谢映之眼梢微微一挑,云渊也向那人颔首致意。

萧暥没有功夫想那是何人,因为监考官卫宛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面色严峻地注视着他——他这考题还只完成了一半……

萧暥收回心思,继续搜肠刮肚,当他把第十首诗连默写兼修改下来,在座的众人已经是目瞪口呆。

云渊拿起来了几张诗笺细细观摩,叹道:必开一代之诗词之先河!必领士林一朝之风气!

比起先前的那些曲调幽婉的浅吟低唱,萧暥写的这些诗词,辞风豪迈,气韵高旷,让人看了顿时精神一振!

其实萧暥能背下来的也是他自己偏好的诗,他本来就不喜那些无病呻吟的辞句。所以他所书的诗词,辞风开阖,气势磅礴,意气飞扬,慷慨壮阔。

谢映之那双冰魄般清冷的眼眸,静静注视着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只有一个人似乎置身事外,那就是主持诗会的卫宛。

他面无表情地清点着诗的数目,道,“还差六首。”

萧暥此时已经是绞尽脑汁了,不到半个时辰,不仅要默写那么多诗,落笔之时还要修改,查补疏漏,且不能有太突兀的修补痕迹。

他此刻已经心神疲惫,更兼山风凛冽,吹得他手脚冰凉,鬓角却渗出细细的虚汗来。

他写到第十二首时,悄悄抬手按了下心口,心气凝滞,呼吸略有不畅。

谢映之向来察微见细,道:“可以了。”

卫宛却依旧公事公办,“还差三首。不算。”

谢映之道,“我观这十二首诗,半数以上都足以开一代诗风,成为流传后世的佳作,胜过凡庸诗作何止千百,卫夫子就不要太过求全了。”

卫宛闻言,微微皱了下眉,看向萧暥。

萧暥暗暗叹气,心道:谢大大啊,你这话早怎么不说啊?现在我都写到这里了,就让我凑足这十五字,哦,十五首算了。

等萧暥写完十五首诗,总算是交了卷,他案头的稿纸都早已经被士子们蜂拥争抢,传阅一空了。

萧暥惊讶地发现,这诗歌的感染力真是惊人,刚才这群涂脂抹粉的士子,现在神采振奋,简直就想要纷纷投笔从戎了。

俄而已近黄昏,夕阳悠悠映着远山,流水案席间落花缤纷,晚风拂过书纸,墨香轻逸,众人皆尽兴而归。

云渊作别时,慨然道,“这十五首诗,今日流传出去,怕此后天下士子无人不识得萧公子了。”

接着他稍稍靠近,借着错身而过之际道,“将军来此雅集,颇有深意,不知我是否猜对?”

他眉头微微一皱,低声道,“将军想借此掌控天下士子之人心,成士林之风向?”

掌控天下舆论人心?

可萧暥真没想那么远,他只是被卫宛盯得急了,挖空心思交卷罢了。

他此时也没有力气去琢磨此后什么影响了,告别云渊后,他已经是心思力竭。

加上之前喝的倾城醉、紫玉散,又受了凉,此刻晚来风寒,他勉力站起来,身形晃动了一下,先前被扯得松松垮垮的腰带,终究挽不住那细腰,滑落了下来,被身后一只手握住了。

浓郁的熏香气息包围上来,把周遭梅花的清香都压了下去,容绪低醇的声音在他肩头响起,“子衿,不要再勉强了。”

萧暥撑着桌案站稳,“我没事,刚才起得猛了。”

随即他觉得肩头微微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