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养猪场】的属性加持,猪的内核也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是良性的有益的,事实上进一步提高了猪的品质。
“支书,现在咱们饲养的猪已经突破了体重瓶颈,在有效饲养期内体重能达到280斤左右。
而且等母猪产了崽,咱们的生猪数量应该会接近3000头。好在咱们猪场扩建过多次,现在勉强能达到这个容量,再多就不行了。”
五叔和方唯聊了一会,也从另一角度证明,队里饲养的猪已经相当于另外一个品种的生猪。
不过方唯不打算改变“宁乡猪”的称谓,免得自找麻烦。
现在养猪规模已经足够了,暂时不需要再建设第二座养猪场,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培育稻种,以粮为钢。
“五叔,你忙着,我要去堆肥场那边看看。”
方唯点点头,随后去了【堆肥场】。
接下来几天他去各队都转了转,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农业生产井井有条,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他还真挑不出啥毛病。
上午。
方唯接到了京城有关方面的回函,告知他反映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处理,并附上了处理结果。
这件事他就知道了,人家发函过来也不过是例行公事。
“方支书”
这时,有人来到了办公室。
方唯抬头一看,对方就是那天来找自己开介绍信的男知青林汉阳。他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较深,对方说话办事不仅很沉稳,而且身上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
“林汉阳,你已经举办了婚礼吗?坐吧。”
“还没呢,我俩后天举办婚礼,想请你当我们的证婚人,不知支书有没有空?”
林汉阳进屋坐下,然后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来意。
他想请方唯当他的证婚人,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方唯之前也给知青当过当过证婚人,比如像于浩和梁雪琴结婚的时候,他就是证婚人。
不过,林汉阳和方唯并不熟悉,他敢自己来找方唯说这事,倒是很有勇气的。
“行啊,那我就抽空去一趟。”
方唯没有拒绝,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人和人之间相处很有意思,他虽然没见过林汉阳几面,但却对对方的印象很好,所以也乐于给对方一个面子。
到了林汉阳结婚那天,方唯便去给一对新人主持婚礼。
婚礼上来的人很多,林汉阳这人很善于人际交往,在知青中人脉关系很广。
方唯主持完婚礼就走了,他以为自己和林汉阳以后不会有太多交集,结果对方在结束了婚假之后又来办公室找他。
“支书,我想去竹器厂。我父亲在临海市家具厂工作,我从小就跟着他学过一些木工技术,对于竹器和家具制作都不陌生。”
让方唯感到很意外的是,林汉阳突然要求去竹器厂工作。
“按说你的条件很合适,可我就纳闷了,当初厂子需要人手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报名?”
方唯没有马上答应对方,而是问了一个其他的问题。
“当时不是想着尽快回城嘛,就没有多事。现在好了,我这一结婚估计下半辈子都得呆在农村,当然要好好谋划一下未来。”
林汉阳还挺直接,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
现在的情况的确是这样的,厂矿企业招工一般都愿意要单身,拖家带口的人家也不好安排。
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选择结婚的知青,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回城的想法。
于浩两口子是这样,林汉阳两口子同样如此。
不过方唯知道,这些知青最终都能回城,但个别和当地人结婚的知青就很麻烦。
“还会木工活?走,跟我去竹器厂,让我见识一下你祖传的技术。”
方唯其实在心里已经同意了,开了句玩笑之后,就带着对方去了竹器厂。
这两年他有意识在培养本地人才,毕竟知青说走就走,培养半天都为别人做了嫁衣。不过他对这个林汉阳有点兴趣,给他一个可以发挥的舞台也不是不行。
等两人到了竹器厂,方唯把大哥和盘莲拉到一边,简单说了一下林汉阳的情况。
然后让林汉阳动手随便做一个小东西,方平是真正的行家,看了十分钟就说道:“这个林汉阳有一定的底子,技术不咋样但脑子里很有想法。”
“那行,以后就让林汉阳来竹器厂上班吧。”
方唯随即把林汉阳叫了过来,通知他从即日起来竹器厂上班,生产队那边他去说。
“谢谢支书!”
林汉阳很高兴,冲着方唯等人一个劲的道谢。
方唯摆摆手,转身离开了竹器厂。
竹器厂发展的很快,有大瑶山的优质竹子作为原材料,又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工人作为骨干,生产的东西大受欢迎。
于浩带领销售科走南闯北,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竹器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晚上。
方平吃过饭来找三弟,说了一件事情。
有一个外省的客户一直在经销厂里生产的竹制家具,前不久人家特意找上门来,说想购进一批木制家具。
而且点名想要楠木或者红木制作的家具。
“老三,这事儿不好办啊,厂里没有稳定的木料来源。”
方平眼看着有一笔订单却不敢接,关键是他自己也有意进入木制家具领域。
这事儿他做不了主,必须要跟队里商量。
“我不太懂这个,不过我觉得想办法找一下的话,还是能找到木材的进货渠道的。问题是咱们没有木制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经验,生产出来的东西行不行还得打个问号。”
方唯以前去参观过县家具厂,当时厂子的惨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县家具厂已经不存在了,转而生产一些农具什么的商品。
生产家具的环节包括设计、生产等等,竹器厂没有木制家具的设计人才,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搞不好就会拖垮整个企业。
他觉得还是要慎重。
至于木材原料倒不是太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实行砍伐木材的禁令,还是很容易解决的。
“那就再商量,这个订单我们先不接了。”
方平觉得三弟说的有道理,便暂时熄灭了这个心思。
匆匆数日。
队里的养猪场传来了好消息,母猪开始陆续产崽,一共产下了1062头小猪崽。
养猪场原本有2169头猪,加上刚刚出生的小猪崽就到了3231头猪,已经严重超标。
郑虎建议先把今年的生猪任务交了,可以腾出来不少地方。
“行,那你就安排人去上交生猪任务吧。”
方唯点头同意,郑虎第二天就安排人员拉走了120头猪,去公社上交生猪。正好队里年后就没有杀过猪,方唯决定给大家分猪肉,又杀了120头猪。
这样一来,生猪存栏数就不会超过养猪场的承载能力,还剩下2991头猪。
【产出生猪,点数+67200,总点数:4254830点。】
上交了生猪任务,给队里带来了2.59万元收入。
下塘大队饲养的宁乡猪有了一定的名气,就连收购站的站长蒋玉芬都想到队里来买猪肉。
中午。
家里做了香喷喷的红烧肉,这年月就这道菜最受欢迎。
方唯把大哥大嫂都喊了过来,说起做菜的手艺,阿姐王竹韵的手艺最好,下来是田桂,盘莲能排第三。
“老三,你说婷婷高中毕业之后,能不能当个生产队会计或者文书之类的?”
兄弟俩中午还喝了点,田桂在桌子底下不停的踢方平的脚,方平才犹犹豫豫的开了口。
现在农村的孩子读完高中便失去了晋升的通道,想在县城里安排个工作很难,城里的孩子都找不到工作呢,农村的孩子只能回乡务农。
要是运气好,碰到大企业来招工,倒是有机会离开农村。
再怎么说也是高中生,实在不行还可以再生产队、大队当个队干部啥的。
方平在县里不认识什么人,唯一一个有办法的人是郭永清,但对方早已靠边站了估计帮不上忙。
所以,田桂就想提前下手,争取让女儿当个会计或者文书。(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