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5(2 / 2)

(3)第三大系统,基层权力系统——乡、亭、里三级这三级是最基层权力。我们先从最基层政权——里说起。

秦帝国的里,类似于今天的行政村,不一定与自然村重合。

里,设里正一人,行法施政。里正之下,设三个属员:

里宰一人,掌管家畜宰杀及均平分肉。汉初陈平,秦时曾经做过里宰。

里监门一人,看守里治所的庭院。

伍老一人,掌连坐事务与纠纷排解等。

秦帝国的亭,辖制十个里(行政村),设吏五人。

亭长一人,统管施政事务,下设属员四人:

亭卒一人,掌亭所门户、传邮、洒扫庭除等事务;

求盗一人,掌治安及捕拿盗贼事务;

田典一人,督导民户农事,以按照节令耕耘为轴心;

牛长一人,督察耕牛饲养保护,每四年举办一次耕牛评比,牛优者上报赏功。

秦帝国的乡,辖制十亭,其权力构成比较特殊。

有秩一人乡官,执掌民治政事

三老三人,年高德劭的三位老人,组成民风民俗教化组织,地位最尊;

乡啬夫一人,掌诉讼、赋税等事务;

游徼一人,掌治安、传邮等事务。

总体上说,秦帝国的中央集权统一施治制度,彻底推翻了诸侯分治的状态。从中央到最基层的村庄,都由国家依据统一法令,统一治理。推行统一治权的权力系统,就是三大层级系统:中央政权系统——郡县政权系统——基层政权系统。在两千多年前,这种严密的大国权力系统,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3.创建国家礼法规范:典则统一

秦帝国创建新的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或统一各种国家标志物与最基本的礼法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对国家礼法的新创建。这种统一,当时的说法叫做“典则统一”,其基本内容,主要有14个方面。

1.国号,秦。

2.国运,水德之运,水性阴平,奉法以合。

3.国历,以颛顼历为帝国标准历法。

..4.国朔,奉十月为正朔岁首,朝贺之期,类似今日之国庆日。

..5.国纪,六为诸物之纪,法冠六寸、车长六尺、帝车六马、六尺为步。

..6.国色,黑为国色,合水德。衣裳、旌旗、旄节等,皆以黑色尊。

7.国水,大河(黄河)为国水,更名德水。

..8.君号,皇帝,废除谥法,自始皇帝以至二世三世万世,永不重复。

9.侯爵名号,皇帝所封列侯,均以“教”统一名号。

10.人民名号,民众名号繁多,统一更名为“黔首”。

11.皇帝诸事正名12项:

皇帝自称朕,皇帝命称制,皇帝令称诏,皇帝印称玺,车马服饰百物称舆,皇帝所在称行在,皇帝居所称禁中,皇帝所至称幸,皇帝所进称御,皇帝冠称通天冠(高九寸),臣民称皇帝为陛下,史官纪事称皇帝为上。

..12..臣下上书称奏,废除“书”的称谓,不能叫上书,要叫上奏。

13.书文正名,凡书写的文章,均称“字”。

14.文具正名,凡书写文具,统称“笔”。

上述典则统一,都出于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尊卑理念等;体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追求“凡事皆有法式”的秩序精神。文具名称、文章名称、民众名号等等,都要统一制定。实践证明,这种过分细密的规范,将社会生活捆得过死,反倒弄巧成拙。在文明继承的意义上,这些东西可以忽略不计。

4.关于诸侯制与郡县制的大论战

在秦帝国创建统一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高层大论争。这两次论争,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政治标志的意义。

(1)第一次大论争,否定了诸侯制,确立了郡县制它发生在秦统一中国的当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用秦国纪年,这一年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帝元年。这次大论争,是帝国最高决策层第一次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统治方式的论战。这一年灭齐之后,秦国举行了第一次大朝会。

这种很少召开的大朝会,是一个会期,而不是一次会议便告结束。在这次大朝会上,秦王嬴政首先向大臣们简要报告了统一六国之战的胜利概况,宣布天下大定,要确定新的政权名号与诸般典则,使国家具有新政面貌。

之后,在事先已经有充分筹划的情况下,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三大臣领衔,代表大臣们上书,提出了名号、典则方面的一系列更新主张。宣读了这一奏章之后,群臣们同声拥戴。于是,秦王嬴政正式批准了这一文件,并立即颁布实施。自这第一次会议之后,秦王嬴政开始成为秦始皇帝,新的帝国宣布建立。

大朝会第二阶段,就是第二次会议,主要讨论国家治式的选择。新帝国是要实行封建诸侯制,还是实行郡县制?丞相王绾首先代表一批大臣说话,提出了“封建诸侯”的主张,步骤是:首先将始皇帝的儿子们封建到燕、齐、楚三个边远大国,分别作为诸侯王,以填充这些地方的权力空虚。始皇帝没有明确态度,下令所有大臣展开讨论,这就是“下其议于群臣”——将王绾等人的奏章交给了大臣们讨论。

讨论期结束后,再度举行集中会议。郎中令归总禀报说,大臣们都赞同王绾的封建主张。这时候,廷尉李斯说话了。李斯的主张是,依据周代的历史经验,封建诸多王子为诸侯,只能带来相互疏远,相互攻击,以至仇恨不可化解,王权则因不能禁止诸侯相争而崩溃。方今天下,已经随着统一战争的实际进展而全面设置了郡县,治情很顺当,天下并没有怨声异动出现。当此之时,郡县制是安宁之术,封建诸侯很不妥当,很可能带来新的祸乱。

李斯之后,始皇帝正式表明了态度:“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之故也);赖宗庙(护佑),天下初定;(若)又复立国(封建诸侯),是树兵也;(届时)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对的)。”

始皇帝的态度很清楚,很坚定——廷尉的意见,我是赞成的。

虽然,可能还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是,始皇帝的巨大声望及其所申明的理由,以及李斯所论述的历史经验,都具有强大坚实的根基。所以,帝国上层很快获得了统一,作出了最后决策——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廷尉李斯应该在此之后,在大朝封赏之前,就被擢升为丞相了。总体上说,第一次论争,是比较纯正的大朝会决策,虽有分歧争论,但还没有搅进更为复杂的六国复辟因素。

(2)第二次大论争,博士主张复辟诸侯制,主流力量大反击八年之后,是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这时,秦帝国已经进军岭南,对匈奴大反击也刚刚取得辉煌胜利,总体形势非常好。但是,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活动,也在不断地秘密蔓延着,各种预言流言纷纷流传。同时,帝国博士学宫的博士们,也开始弥漫出一股呼应复辟诸侯制的思潮。此前,始皇帝在咸阳近郊的兰池夜巡,突然遭遇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暗杀行动。当此之时,秦帝国一方面加紧了对复辟势力的盘查追捕,另一方面也在正面庆贺安定南北的两大胜利。为此,这一年的正月初一,始皇帝在咸阳宫举行了盛大的新年宴会。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95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