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_38(1 / 2)

评价。子产一生,既赢得了庶民阶层的赞誉,也赢得了贵族阶层的赞誉,同时还赢得了保守主义思想家的赞誉。晋国贵族名臣叔向的态度最典型,一方面高度赞誉子产是“博物君子”,一方面又激烈反对子产公开法律。主张回复井田制的孔子,则高度赞扬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子产死后,孔子为之哭泣感慨,“古之遗爱也!”——子产执政,是古风仁爱的遗存。后世的司马迁,也在《史记·郑世家》中高度赞誉说,“子产者,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在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所有改革家中,获得如此普遍赞誉的,只有子产一人。

旧贵族与保守主义思想家,对子产的拥戴与赞誉,说明子产的新政是浅层的,是既维护旧贵族利益的根基所在,同时又有限承认新势力需求的一种社会整合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新政使社会获得了安定与秩序。但是,距离真正解决根本性的社会利益冲突,还有很远的路程。这样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战国社会新文明风暴中,是很难站稳脚跟的。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必须明白:任何时代的文明脚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逐步前进的。子产新政虽不彻底,但却点燃了未来变法的希望,具有铺垫文明阶梯的历史意义,具有建立新国家根基的历史意义。这一点,正是文明历史在转型时代的复合性。站在高端文明的视野,我们必须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6.鲁国: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二

在春秋时代的动荡变革大潮中,鲁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辐射源与阵痛点。

在西周建立的诸侯体系中,鲁国是轴心框架的四大支柱之一。这四大支柱的最初排列次序是:鲁国第一,齐国第二,晋国第三,燕国第四。这四大支柱所处的地域,也恰到好处地扼守在当时华夏文明圈的要害:鲁国控制中原腹地,齐国镇守东部海滨,晋国控制中央高原,燕国镇抚北部诸胡。在这四大支柱构成的轴心框架中,西周王室则居关中、辖洛阳,以广阔雄厚的王畿力量统御天下。历史地看,在长江流域尚未充分开发、楚国又尚未进入西周核心诸侯圈的西周时期,周人设计的这一四大支柱框架,确实构成了大局稳定的轴心体系。

当然,鲁国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更在于它是以周公为始封君主的最重要诸侯国。对于西周文明的创建与稳定,周公的作用与意义,无论怎么肯定都不过分。这里需要清楚的是,周公之后的鲁国是否真正起到了四大支柱的作用?也就是说,春秋之前的鲁国,对于西周文明的发展与稳定,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时代的鲁国动荡及其变革,具有基础的意义。

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1年之间,周公死了。因为周公的特殊功绩与特殊死因,鲁国获得了惊人的荣耀与权力。最为显赫的是,鲁国拥有了使用“天子礼乐”的巨大权力。在当时,天子礼乐的核心点,是直接以周文王为祖先,建立宗庙供奉,并定期举行祭祀的权力。按照周礼,即或是王族诸侯,也不能直接以周文王为祭祀祖先,此所谓“诸侯不得祖天子”。所以,鲁国在周公死后得到的这一天子礼乐权力,实在是当时天下诸侯中的惟一光环。可是,自实际的第一任君主伯禽死后,西周时期的鲁国便在巨大的光环下沉沦了。

第四任君主鲁幽公十四年,鲁国发生第一次政变,幽公弟弟弑君自立,破坏立嫡制度。

第六任君主鲁厉公三十七年死,鲁国再次破坏立嫡制度,贵族拥立鲁厉公弟弟即位。

第八任君主鲁真公三十年,鲁国贵族第三次破坏立嫡制度,拥立真公弟弟即位。

第九任君主鲁武公九年,当时的天子周宣王再次破坏宗法制的立嫡立长制度,以王命形式册立鲁武公最小的儿子“戏”为鲁国太子。这件事,遭到了周室大臣樊仲山父的强烈反对。他发出的警告是:“废长立少,不顺。……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第十任君主鲁懿公即位九年,鲁国发生大动荡。事件的过程是:那位被周宣王册立的太子即位,是为鲁懿公。他即位九年,便被其兄长的儿子伯御发动政变杀死,伯御被鲁国贵族拥立为君主。周宣王发怒,发兵讨伐鲁国,诛杀了伯御,重新确立了鲁懿公的弟弟,这就是鲁孝公。史料的记载是:“自是后,诸侯多畔(叛)王命。”

第十二任君主鲁孝公二十五年,镐京事变爆发,西周宣告灭亡。

检索西周时期的鲁国大事记,可以看出:在整个西周时期,鲁国的作用与地位每况愈下,非但没有在西周王室多次讨伐戎夷的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也未见在王室政治事变中有任何重大作为。尤其是在镐京事变爆发后,鲁国的作为始终乏力——既未发兵勤王,又不能在护送周平王东迁中全力以赴。

与此相反的是,鲁国作为创建西周礼制的周公后裔,连篇累牍地破坏宗法制,侵蚀西周政治根基。最后,竟至于与周天子联手发昏,对诸侯体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连锁破坏效应。凡此等等,都意味着一个事实:西周时期的鲁国,已经逐渐沦落为一个迂腐沉闷的超级诸侯,空有其名,未见其实。

(1)西周初期周公对鲁齐两国的政治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