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99(2 / 2)

余以为崇祯之亡,原因有五。

神宗中期始,灾害频仍,以旱为主,各地交替,陕闽尤甚,凡四十年,至崇祯早已国疲民羸。国家无储粮,沟渠多饿殍,树皮尽而食土,饥民易子相啖。将惰卒衰,军心涣散,已成固结。崇祯末年又蝗灾、鼠疫大行,赤地千里,草叶不存,人口锐减,秩序大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山壑聚扯旗之众,众有干天之怒,朝廷少野战之兵,兵无缚鸡之力。如何回天?此其一。

万历名相张居正自高珙、徐阶、严嵩后大权独揽,其为能臣贤相,故天下大治,但乏身后之虑。其死,朝无重臣,神宗不理朝,官场渐植私党,以同乡分,以裙带分,以师承分,日滋茂盛,遂成树大根深。党派为重,朝政为轻。虽有东林赴大义者,亦是排斥异己。官吏攀亲结党,贪腐蔓延,不思国事日非,只知盘剥百姓。冰冻三尺,积重难返,安得不亡?此其二。

崇祯即位之前,只见宫闱龌龊凶险,视党争为争权夺利,视朝臣非寡廉鲜耻即陵谷心术,而成多疑之心;无名师指点历史得失,启迪智慧,培基铸根,亦不见国家旅弱民艰,而少胸中经纬。虽居深宫而惟谨,不言事而自安,但疑而好断之性已成。即位既幼,未经历练,而掌天下,始知朝无能吏,野少稼禾,国运日坏,危机四伏,而措手不及。对大臣因给其权而疑其心,终不逃或逐或贬或杀,对内官因其唯奉唯谨而亲信,终至小人趋而贤者避。崇祯朝共撤换大学士五十人,兵部尚书十四人,杀或逼杀督师、总督十一人,尚书五人,巡抚十二人。朝无忠臣勇将干吏,黄钟毁金瓯碎,不亡何待?此其三。

神宗不理朝亦不放权,至群臣无首,各攀虬枝,分庭抗礼,政出多门而不能一统,国家治理能力日蹇;熹宗不理朝全放权,至太阿位移,九鼎沦迁,乾坤翻覆,民无倚靠,数万太监自成朝廷,国政大乱;思宗理朝任权而不放,任而疑,疑而削,用之不专,更迭繁复,徒耗精力而国祚日衰,又复委信太监,自毁长城。神宗无行,光宗无寿,熹宗无状,思宗无术,五十五年忽张忽弛,时更时迭,大势去矣,国不堪变,民不堪乱,朝廷威信荡然无存,焉能不败?此其四。

崇祯恨党争而不能制衡,不威;好轻断而不辨忠奸,不智;盼大治而胸无城府,不才;思良将而不识忠臣,不明;滥威刑而寡恩义,不仁;轻诺而背,不信。如《明史》所批:“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时至势至,即为亡国之君。此其五。

综上所述,明之亡,既有天地时运之缘,又有崇祯自身痼疾之因。清兵叩关为腹背之疾,义军四起为脏腑之疾,旱蝗瘟疫为邪侵之疾,刚疑失当为心智之疾。有此四疾,无可救药。

无论君主、宪政、共和,为上者个人才气、品质至关重要。

昧主贤佞不辨,智愚不分;昏主刚愎偏执,拒纳孤行;明主知人善任,御下有术,进贤退不肖,兴利除弊,而有创造,而有昌大。君明臣贤,家国之幸。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圣人不以独见为明。”千古要义,今亦如是。

[1]荥阳大会历史存疑,部分专家认为是子虚乌有。

小说下载尽在.bookbao.-手机访问m.bookbao.--书包网【白鹰魅影】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99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