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2 / 2)

争魏 苍穹之鱼 1059 字 1个月前

姜伐野的孙子姜恪,也就是杨峥的外甥,表现尤为英勇,两手各持一把环首刀,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无人能挡。

也是他率五百精骑追杀两百里,擒发羌、唐旄羌豪酋一百三十六人。

发羌、唐旄羌一战而亡。

高原上的士气被彻底打下去了。

尸骨填满山川,任由天上的秃鹫野谷里的狼群啃食。

姜恪为了震慑高原诸部,筑起三座京观,效法霍去病,立石碑以记功。

这一年姜恪二十六岁,成为大秦第三代将领中的佼佼者。

历史上的吐蕃正是由发羌为核心,融合其他诸羌而形成。

此战之后,再无人敢挑战秦军,高原诸部纷纷归降大秦,连象雄国也遣使遵奉大秦为宗主,正式进入大秦的宗藩体系之中。

随即,秦军在高原上修建城池、坞堡。

只维持军事存在,却并不干涉当地部族的生活。

还向他们提供中原的丝绸、茶叶、书籍、棉衣、盐、饴糖等等。

华夏文明有绝对的优势,新式生活很快就融入当地。

通过贸易,大秦也在逐渐改造高原。

不过佛门比朝廷更心急,一拥而入,进入高原,扩张的异常积极。

这时代无论是佛教不会简单的吃斋念佛,未经华夏改造之前,对权力的渴望极大。

历史上的西域出现了不少佛国,直到清代还掌控着高原和草原。

同样的问题,高原百姓面临严酷的生存考验,还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指望奴隶们去读书识字之乎者也?

上层贵族对儒家的那套也没多少兴趣。

西域之所以能接受儒家,是因为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且两汉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基础。

儒家不行,就只能佛门来。

不过佛门在进入象雄国时,引起了苯教的不适。

两边剑拔弩张,碍于大秦的面子,没有大打出手。

佛门也知道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暂时退了一步。

历史上正是佛门与苯教的冲突,导致了吐蕃的矛盾大爆发。

高原上埋下一颗钉子,对大秦自然是好事,一来限制佛门的过度扩张,二来,将来若是高原崛起,佛门也是一着暗棋。

不到半年,高原的咽喉要道基本被秦军控制。

当地羌人对秦军并不反感。

打仗的时候,秦军凶残、凶猛、狂暴,但不打仗的时候,秦军军纪严明,从不骚扰当地人。高原上的人心也就快速镇定下来。

高原一安定,河湟立即迎来第二春,大量人口涌入,让这些边荒之地繁华起来。